全部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专题专栏 >>华西故事

专题专栏

华西故事

华西坝文化——科学与国际型的大学文化

 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迅速完成和近代大学的普遍建立,西方的文明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高度。而此时的中国虽然经历了洋务运动、维新变法,但受封建专制主义的桎梏,大学开始在书院改学堂中前进,但一时难以摆脱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模式。而建立华西协合大学和早期的管理者绝大多数都从西方各大学毕业。他们是在科学与技术有巨大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,是现代大学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,对现代大学有清醒的认知,筹建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大学的蓝图,而且又请了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家波尔顿、张伯伦教授前来考察和指导,所以华西协合大学的建立就置身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起点。

  1913年,毕启就任了校长。早在《发展四川省工业及改良经济状况的商榷》中,他提出:“积极提倡实业教育。以利本省天然出产,增进人民殷富。”他认为,为了发展种桑、养蚕,缫丝、造林、皮毛生产、制革工业、矿业开发、五金制作等方面的事业.必须培养人才,并详细论述了办学准则、条件、方法、经费自力来源,以及现代工厂管理、技工培训等。他认为“在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.帮助大多数农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显然是我们最迫切的任务。” “要认真研究毕业生将来职业的特殊需要”。建校者强调“它的课程将从大学所强调的经典和神学之中解放出来,自由地发展科学研究和工业培训、医学教育、甚至牙科和公共卫生等”。(黄思礼)随后又把实业教育与实验教育、生活教育结合起来,突出技术科学、应用科学,重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,“真正实用于社会”。在毕启掌校期间,大学除了通识学科如哲学、中文、英文、中国历史、中国文学、西洋史、生物学、化学、数学、物理学外,兴办了医科、牙科、药学以及农艺专科、农艺系、乡村教育系、乡村建设系等。实验教育在于通过实验实习,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;生活教育在于鼓励学生实践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教育宗旨,以实际行动,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准备。这样学校学科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男女青年学习科学的愿望,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急需要的科学及所需培养的人才,从而将华西坝铸就成西部现代化科学发展的摇篮之一。此外学校采取与沿海教会大学不同的是以汉语为教学的基本语言;遴选老师时也必须具有现代大学的资质。波尔顿、张伯伦虽然在考察报告中提出:“它的课程,自然应由中国情况决定,不能照抄英美”,但开学初始,要实现这点非常困难,所以学校的组织方案、专业设置、课程计划、教学管理、教材选用等都只用暂时照搬英美的,在当时还是较为先进的水平。所以华西坝文化便是科学进步的文化。人们在分享了科技的成果时,岂能

  忘记历史?更不能以曾经受过欺凌的心理而不辩是非。

blob.png

blob.png

blob.png

  大学的国际型与科学性紧密联系,也是由创办者的知识背景和视野决定的。大学本来就是五个教会协合创办,又采取的“牛津体制”,一开始就有国际合作的势头。最高领导机构董事会、理事会的主持人是富有经验的办学者,如第一届主席高基尔曾创办过巴尔的摩女子学院。第二任主席罗维理曾任过加拿大联邦卫生部长;副主席萨德勒曾为英国利兹大学副校长,牛津大学学院院长;委员宝理斯曾任过加拿大大学校长。而且在他们看来要使这所崇尚科学的大学能立于世界之林,既要追随西方大学的理念,又要获得国际大学的合作与认可。大学一成立,创建者就开始寻求与国外大学的合作,经过向牛津大学等的试探,最后把注意力转向了纽约州立大学,1922年提出了申请,纽约州立大学决定颁发一个临时特许状,实际上承认了华西协合大学成为一个按常规设立的高等学校。其后经过对学校教职员、设备、仪器、捐赠等的考察、审核,1934年6月25日正式颁发了特许状。明确赋予了向华西协合大学授予文学学士(B.A)理学学士(B.S),药学学士(B,S.Pharmacy)和医、牙博士(M.D)和神学博士(D.D.S)的证书。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向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全国协会提出申请,允许该校的学生参加该协会的考试。这就意味着华大毕业生的文凭在美国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承认。这种认可,使学校跻身西方高等教育之列,给予大学生们出国,到西方深造的机会,并随之享有一定的威望。同时也开辟了新的筹资渠道,为更广泛的中外合作奠定了深厚基础。

  大浪淘沙出真金,历经世事变迁的,华西坝沉积给我们的是站上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的高地,以科学与国际合作推动他的进步,也是华西坝文化中最值得称道的。当今流行的“与国际接轨”,早在上个世纪,华西坝已率先垂范。正是:蜀道尚难通,吹进西风。医牙文理起程中。跟进当今科技盛,坝上春融。 四海万花红,携手求同。沧桑正道定成功。放眼开怀中外合,名立芳丛。(调寄【浪淘沙】)

  科学性与国际型当然不是“全盘西化”,更不是被咒骂的“洋奴文化”。学校是在发展中逐步实现波尔顿、张伯伦“不能照抄英美”的指导,主要措施是增聘中国教员,加大中国文化,结合中国实际的内容。早期则主要聘请四川国学的代表人物如廖平、刘咸荣、林思进、龚道耕、李培甫、庞石帚等。立案后,随着华大毕业生的增加,补充了新成长起来的文理科人员,如罗忠恕、蒙思明、李珩、张明俊、刘之介、张孝礼、何文俊等推动了中西融会的进步。五大学的联合办学时,中西融会的特色更臻于成熟。

blob.png

blob.png

blob.png

  作者简介:金开泰,1938年出生,四川省冕宁县人,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。1963年到四川医学院,先后在医学系、学校人事处,组织部、就业服务管理处工作。热心于高等医药院校管理改革的探索,1997年聘任医学教育研究员

  (转自微信公众号:永远的华西)


Baidu
map